1、第一部分: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: 去渍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: 中文名称2: 英文名称2: 技术说明书编码: 341 CAS No.: 8006-61-9 分子式: 分子量: 第二部分:成分/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. 第三部分: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: 侵入途径: 健康危害: 急性中毒: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。
2、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步态不稳、共济失调。
3、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。
(资料图)
4、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、反射性呼吸停止。
5、可伴有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及化学性肺炎。
6、部分患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。
7、液体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。
8、溅入眼内可致角膜溃疡、穿孔,甚至失明。
9、皮肤接触致急性接触性皮炎,甚至灼伤。
10、吞咽引起急性胃肠炎,重者出现类似急性吸入中毒症状,并可引起肝、肾损害。
11、慢性中毒:神经衰弱综合征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周围神经病。
12、严重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,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。
13、皮肤损害。
14、 环境危害: 燃爆危险: 本品极度易燃。
15、 第四部分: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: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。
16、就医。
17、 眼睛接触: 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。
18、就医。
19、 吸入: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
20、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21、如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
22、如呼吸停止,立即进行人工呼吸。
23、就医。
24、 食入: 给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。
25、就医。
26、 第五部分: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: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,遇明火、高热极易燃烧爆炸。
27、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。
28、其蒸气比空气重,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,遇火源会着火回燃。
29、 有害燃烧产物: 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。
30、 灭火方法: 喷水冷却容器,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。
31、灭火剂:泡沫、干粉、二氧化碳。
32、用水灭火无效。
33、 第六部分: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: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,并进行隔离,严格限制出入。
34、切断火源。
35、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,穿防静电工作服。
36、尽可能切断泄漏源。
37、防止流入下水道、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。
38、小量泄漏:用砂土、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。
39、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,就地焚烧。
40、大量泄漏: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。
41、用泡沫覆盖,降低蒸气灾害。
42、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,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。
43、 第七部分: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: 密闭操作,全面通风。
44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
45、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,戴橡胶耐油手套。
46、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
47、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
48、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。
49、避免与氧化剂接触。
50、灌装时应控制流速,且有接地装置,防止静电积聚。
51、搬运时要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。
52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
53、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。
54、 储存注意事项: 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
55、远离火种、热源。
56、库温不宜超过30℃。
57、保持容器密封。
58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
59、采用防爆型照明、通风设施。
60、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。
61、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。
62、 第八部分:接触控制/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(mg/m3): 300前苏联MAC(mg/m3): 300 TLVTN: ACGIH 300ppm,890mg/m3 TLVWN: ACGIH 500ppm,1480mg/m3 监测方法: 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: 生产过程密闭,全面通风。
63、 呼吸系统防护: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,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
64、 眼睛防护: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,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
65、 身体防护: 穿防静电工作服。
66、 手防护: 戴橡胶耐油手套。
67、 其他防护: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。
68、避免长期反复接触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